这个确实有会看的
但是需要时间
需要去学习
才能知道怎么看
面相不知道,我知道手相,手相也能看出来的
不能
第一章父母关
一、父母【从面相看法】
1、看父母日月角,日为父月为母。男左女右须分晓。左太阴,右太阳,太阴太阳管爹娘。左面塌陷父先死,右面塌陷母先亡。日月角色若光明,父母双全寿命长。日月角上若塌陷,父母有病不安康。轻者吃药要破财。重者要上手术台。【日月角位置在眉头上下。上至天庭两旁,下至两眼及眼的两角。男左女右。日月角上若光明,整齐,高隆没有塌陷,斜纹,黑痣冲破则父母高寿。反之,父母不全或多病。】
2、如果眉头带锥尖,定克父母有危险。左带锥尖克生父,右带锥尖克亲娘。若有一宫向左偏,男克生父女克母。偿若偏右理相同。女克其父男克娘。【解:如果眉头带锥尖,天庭窄小,克父母应在少年;如果天庭饱满,广润,克父母应在二十岁左右。五官若有一官偏左,男克父女克母。如鼻头,口,人中。余类推。】
4、左法令短先伤父,右发令短先伤母。法令纹中痣子恶,左边父死而无觉;右边母丧理也然。万个之中无一错,法令可断灾亡年,十字断裂分叉看,黑痣坑点三角同,男女同断看流年,法令纹中若有痣,父母逝世不在前。【解:本人的法令纹到嘴的平行线为60岁,从上往下,中分为30岁,法令纹中有十字纹,分叉,断裂,黑痣,长短不一,是父母死亡的流年时间。男左女右。】5、继父继母怎么看,两样眉毛不一般。男左女右要分清;眉毛顺逆方向辩。生有双重法令纹,多是异父异母人。或是过继给他人,或是破祖离宗人。灵遁者书籍《相观天下》电子版灵遁者淘宝有。
6、还有一法看天庭,若有凹者中线祥,偏左父亲先去世,偏右母亲当先亡。7、日月角上有疤痕,父母伤残可谓真。横的疤痕道路灾,竖的疤痕血光灾。疤纹变曲若偏左,离别父亲随母过。疤纹弯曲若偏右,离别母亲随父走。【解:父母部分以日月角为主,为父母宫。预示父母的健康否泰。气色黄明红润,主父母健康吉祥;气色发青,主父母忧虑,彼此有口舌之争。黑色主父母有病有灾,或死亡。额的左右,眉的上下,眼的周围,五官的偏斜,法令的流年,再与手相参照预测,准确不差。】二、父母【从手相看法】1、无天纹不知父是谁,无人纹头脑有问题。天纹短父先死;地纹短母你亡。天纹断理也然,纹中叉痣皆有难。乾为父亲,此纹浓肥贵子孙;坤为母亲,乱纹低陷多克破。有无养老送终儿,震宫看仔细,震宫横纹表子女,纹线清晰能养老,纹线冲破或岛纹,不是养老送终儿。排线从下往上数,可知老几送走终儿。【拇指―父母,食指---兄弟,中指―自己,无名指---配偶,小指―子女】【解】手相中天纹【感情线】长,父长寿,短,父短寿。地纹【生命线】长母长寿,短早亡。乾宫主父,微红近期有财喜。忌燥红,青暗。青色为木,金克木,有争斗之事,惊险之事。刑克父母,破财破产。坤主母,红色为佳,进财添人。忌青色,青为木,坤为土,木克土。母亲妻子孩子有病或妻子产卮。2、拇指有斗父母慈,爱好玄学信教多。一节星纹多淫乱,二节星纹多善良。3、拇指二节有横纹,能得遗产大富人。4、拇指二节格子纹,不富则贵。5、拇指叉纹十字纹,母亲动过手术。拇指有田纹方块纹,遇难有助得贵人。
【解】拇指主父母,第一节粗壮,能得祖业;细弱得祖业少或无祖业。第一节主父,第二节主母。上面纹痣皆表父母情况。第一节【下】过短父先死;第二节【上节】过短母先亡。震宫捏而不起无弹性,父母去世了。
6、欲知父母兄弟数,手掌乾坤部位看:1】乾位纹节数目为父的兄弟姊妹数,从上往下数;坤位的小指节根部纹数为母亲的兄弟姊妹数,从外往内数。2】从拇指看,下指节竖纹为母的数目,横纹为父的数目。3】上下节都是横纹时,上为父下为母。
独立学者灵蹲在和整理提供。
面相是什么?面相就是一种通过观看一个人面部特征的方式来论命的学术。大家都听过,有一句话叫做"相由心生",它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、心思与为人善恶,可以由他的面相看出来。所以,请大家一定要修善心,存善念,说善话,行善事,这样,你的相貌才能端庄,令人喜爱,令人尊重。下面华人开运网教大家怎么去看一个人的面相。 1、两眉浓密不乱、不压眼 两条眼眉主要是看人的感情交流与人际关系,更加是观朋友之主要渠道。 眉毛的浓密直接反映出主人的感情厚薄,眉浓者其情亦浓,相反眉浅其情亦浅,如见人眉浓密,便知其感情丰富,又须细看是否浓得柔顺而不杂乱,上下有层次,这样的人对朋友特别好,感情真实长久,可以为了朋友牺牲自己,但还须眉不压眼,否则便易于感情用事,反而会被感情所累。 2、眼平和、黑眼多而眼白少 黑多于白,即是眼珠罗大而眼白较少,他们都没有多大心机,是个爱护朋友、心地慈善的人,若要讲到发财对象,这类人当然是首先要密识的“发财之友了”。只要你待他好,他便永远是站在你身边的支持者。 他完全没有害人之心,更无防人之心,很容易便会相信别人,你作为他的朋友,必需处处提醒他别上当才好。 3、两眼正视、神藏而静 在与对方说话时,眼睛不会溜来溜去,又不会瞻天望地,只是正视着你,给人一种很亲切和信任的感觉,那么你便可以放心和他交朋友了,因为他是个正直的人,当然,加上他的眼神,藏而不露、静而不急那就更好了。 4、鼻子直、不太高、鼻头圆 识一个光明正大,又不会骄做自大的人,实在不容易,他们的鼻子必定生得直直的,表示他心正而不心歪,此外鼻子又不要太高,适中再加一个圆而丰厚的鼻头,此人便是你要找的“最佳拍档”了,在彼此合作的时候,每每遇到种种无法预期的事件,就算任何威逼利诱,都不能转移他对你的忠诚。相反地,如果是一个鼻子很高的人,因为他太自我了,只有他的意见存在而你却无发言的余地,那么合作必多争执,如果再加上鼻歪的话,更加容易因财失义,大家反目成仇。 5、嘴角起棱,唇厚方红 观口形,可以看出两件事情来,一是金钱运,因为口为福禄之门,生得好的话必衣食无缺,金钱运亦很不错。二是其对别人的交情深浅和对朋友的态度,若嘴角上挠,像棱角一样,他对于朋友必然十分重视,不会轻视别人,在言行方面,必定言词有度,不会乱讲人坏话,如口上唇厚形方,色泽红润,更是个以诚信待人的谦谦君子,对于身边好友,永远是抱着深厚的感情为出发点,绝对是发财路上的知己良友。 6、地阁圆厚、两颐饱满 要看一个人对别人的亲切与否,有没有厚度及容人之量,大可以看看他的“下停”生得够不够圆满,“下停”最主要包括了两个部位,“地阁”即下巴和两边面颊的颐部,生得圆厚而饱满者,便有着上述之种种优点了,而且交上这个朋友极可能带着你在发财路上取得美好的成绩,因为他们大都是性格稳重而实事求事的,金钱运一般都十分良好。推荐阅读:面相眉毛算命图解 面相算命眼睛图解 怎么看面相图解
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。号已斋(一作一斋)。大都(今北京市)人。亦说祁州(在今河北)、解州(在今山西)人。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,贾仲明《录鬼簿》吊词称他为“驱梨园领袖,总编修师首,捻杂剧班头”,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。关汉卿曾写有(南吕一枝花)赠给女演员珠帘秀,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。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,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,现存18部。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,学术界尚有分歧。其中《窦娥冤》、《救风尘》、《望江亭》、《拜月亭》、《鲁斋郎》、《单刀会》、《调风月》等,是他的代表作。
郑光祖,字德辉,平阳襄陵(今山西襄汾县)人,生卒年不详。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,与关汉卿、马致远、白朴齐名,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。
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,从钟嗣成《录鬼簿》中,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,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,因而南居。他“为人方直”,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,因此,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。可以想见,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。杭州的美丽风景,和那里的伶人歌女,不断地触发着他的感情,他本来颇具文学才情,使他开始了杂剧创作。
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,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,全部保留至今的,有《迷青琐倩女离魂》、《刍梅香骗翰林风月》、《醉思乡王粲登楼》、《辅成王周公摄政》、《虎牢关三战吕布》等。
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,我们可以看出,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,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,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。这说明,在选择主题方面,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,揭露现实,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。他写剧本,大多是艺术的需要,而不是的需要。
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,《迷青琐倩女离魂》是他的代表作。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《离魂记》小说为素材,其大致情节是: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,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,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,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,想赖掉这门婚事。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,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,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,由于思念王文举,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,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。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,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。因此,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,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,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,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,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,魂魄与身体又合一,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。
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,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。在婚姻上,决不轻易任人摆布。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,要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,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,表示了坚决的反对。当倩女的魂魄离开真身,追随王文举一起赴京路上,王文举以为倩女本人奔来,先是说怕倩女的母亲知道,劝她回去,情女果敢地说:“他若是赶上咱,待怎样?常言道,做着不怕!”王文举劝阻行不通,使用礼教来教训她,说什么“聘则为妻,奔则为妾”,说她“私自赶来,有玷风化”。倩女更坚定地说:“你振色怒增加,我凝睇不归家。我本真情,非为相谑,已主定心猿意马”。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鄙视。
郑光祖在《倩女离魂》一剧中,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,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,因而使这一剧堪与《西厢记》相媲美。也正由于此,使郑光祖“名香天下,声振闺阁”。郑光祖的历史剧,似乎不及他的爱情剧引人人胜,但是,他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,还是独具一格。
《王荣登楼》虽然在剧情、结构方面无甚可取,但词曲工丽,对人物心境的描写却颇具匠心。明人何良俊认为郑光祖元曲,当在关汉卿、马致远、白朴之上,他说;“王粲登楼第二折,摹写羁怀壮志,语多慷慨,而气亦爽烈,至后《尧民歌》,《十二月》,托物寓意,尤为妙绝。岂作脂弄粉语者,可得窥其堂庑哉”。刘大杰也说,这些曲词,“表现出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慨,情感的真挚,意象的高远,语言的俊朗,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映衬。”
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,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,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。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,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,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。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,他死后,就是由伶火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。
除了杂剧外,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,留至今日的,有小令六首,套数二曲。这些散曲的内容,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,即景抒怀,对故乡的思念,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。无论写景抒情,都是清新流畅,婉转妩媚,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。
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,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,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。郑光祖也是这样,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,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,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。
马致远生于1250年,约卒于1321年,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。大都(今北京)人。马致远以字行于世,名不祥。晚号“东篱”,以示效陶渊明之志。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、白朴等人,生年当在至元(始于1264)之前,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(1321—1324)之间。曾任江浙行省务官。
马致远着有杂剧十六种,存世的有《江州司马青衫泪》、《破幽梦孤雁汉宫秋》、《吕洞宾三醉岳阳楼》、《半夜雷轰荐福碑》、《马丹阳三度任风子》、《开坛阐教黄梁梦》、《西华山陈抟高卧》七种。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,现存辑本《东篱乐府》一卷,收入小令104首,套数17套。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,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,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:“万花丛中马神仙,百世集中说致远”“姓名香贯满梨园”。
白朴,原名恒,字仁甫,后改名朴,字太素,号兰谷。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(1226年),至元成宗大德十年(1306年)在世,此后行踪不详。祖籍(阝奥)州(今山西河曲县),后徙居真定(今河北正定县),晚岁寓居金陵(今南京市)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、杂剧家。
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,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(1215年)进士,官至枢密院判;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,曾做过县令,叔父早卒,却有诗名。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,过从甚密。两家子弟,常以诗文相往来。
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,本应优游闲适,读书问学,以便将来博取功名。然而,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,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。他出生后不久,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,位居中枢的白华,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,无暇顾及妻儿家室。金哀宗天兴元年(1232年),蒙古军树炮攻城,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,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,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。次年三月,汴京城破,蒙古军纵兵大掠,城内士庶残遭杀戮,财富遭到空前洗劫。战争中,白朴母子相失,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,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,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。四月底,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,流寓聊城,后寄居于冠氏(今山东冠县)县令赵天锡幕府。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,生活至为艰辛,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,关怀备至。白朴为瘟疫所袭,生命垂危,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,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。白朴聪明颖悟,从小喜好读书,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,教他读书问学之经,处世为人之理,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。
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,做了均州提鲁。然不久,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,白华遂北投元朝。蒙古太宗九年(1237年),白朴12岁时,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,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。同年秋,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,路经真定,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,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。父子相见,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,他有一首《满庭芳·示列子新》词,表述当时的心情:“光禄他台,将军楼阁,十年一梦中间。短衣匹马,重见镇州山。内翰当年醉墨,纱笼支高阔依然。今何日,灯前儿女,飘荡喜生还”。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,曾有诗谢之曰:“顾我真成丧家犬,赖君曾护落窠儿。”
随着北方的安定,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。从此,他按照父亲的要求,写作诗赋,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。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,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。其时,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,也常出入大都,从而往来于真定,关心着他的学业,每至其家,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,曾有诗夸赞白朴说:“元白通家旧,诸郎独汝贤。”勉励他刻苦用功,成就一番事业。然而,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,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,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,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,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,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。因此,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,而以亡国遗民自适,以词赋为专门之业,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。
随着年岁的增长,社会阅历的扩大,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。元世祖中统二年(1261年),白朴36岁。这年四月,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,以听擢用,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,被他谢绝了。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,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,便于这年弃家南游,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,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。然而,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,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,感到十分痛楚。
尽管如此,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。他先到汉口,再入九江,41岁时曾北返真定,路经汴京。此后,再度南下,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,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(1280年)在金陵定居下来。这前后,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,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,逢着这个机会,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,却被他谢绝了。此后不久,他即返金陵。从此,主要在江南的杭州、扬州一带游历,直到81岁时,还重游扬州。而后,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。
白朴放浪形骸,寄情于山水之间,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,对现实熟视无睹。加之,他的足迹所至,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,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。前后景象的对比,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。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,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。
元世祖至元十四年(1277年),白朴游至九江,再入巴陵。九江昔日的繁华,却被一扫而光,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,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:“纂罢不知人换世,兵余独见川流血,叹昔时歌舞岳阳楼,繁华歇”。至于金陵怀古,杭城“临平六朝禾黍、南宋池苑诸作,”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,“伤时纪乱,尽见于字里行间。”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。
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,尽管他为江山异代,田园荒芜而感伤、而悲戚,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。一部《天籁集》,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。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,还写下了不少杂剧,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
关汉卿,号己斋叟。其代表作为《窦娥冤》
白朴,字太素,号兰谷。其代表作为《墙头马上》
马致远,字千里,号东篱。其代表作为《汉宫秋》
郑光祖,字德辉。其代表作为《倩女离魂》